文章插图
这是牛羊肉泡馍(1月2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李一博 摄
新华社西安2月16日电(采访人员贺占军、姚友明)春节期间 , 刚刚度过百年店庆的西安同盛祥饭庄人头攒动 。 顾客中有西安市民 , 也有外地游客 , 他们纷至沓来 , 就是为了品尝这里的招牌美食——牛羊肉泡馍 。
每天一大早就要到店里 , 时常到午夜时分才能下班 , 但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传承人 , 乌平并不觉得疲累 。 “煮馍一分钟 , 学艺数十载 。 ”他说 , 看似一份简单的食物 , 背后却蕴含着许多门道 。
“我们从牛羊肉选材开始 , 就有很多讲究 。 羊肉是宁夏那边的滩羊 , 多以羊的后腿为食材 , 牛肉则是选择秦川老黄牛 。 ”乌平介绍 , 还有调料 , 主要有22种左右 , 比如来自陕西韩城的大红袍花椒、来自甘肃玉门的小茴香 , 桂皮、洋姜这些都是常规调料 , “一些调料配方 , 是根据不同季节而有所改变的 。 ”文章插图
1月2日 , 乌平(右)和孙强在制作牛羊肉泡馍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李一博 摄
乌平的弟子孙强告诉采访人员 , 实际上 , 早在一碗泡馍制作完成的前两天 , 这份泡馍的制作流程就已开始了:先将牛羊肉漂水洗净 , 将肉里的淋巴组织剔除 , 随后开始起锅烧水、熬制、加调料等众多纷繁复杂的工序;在师父煮馍前 , 弟子要用特制的刀片为每碗泡馍切上两片呈鱼形且薄厚均匀、肥瘦适度的牛肉或羊肉 。
“决定泡馍品质的关键要素 , 还有馍的好坏 。 陕西话说‘打出的馍 , 揉成的面’ , 这个馍讲究的是‘虎背金圈菊花心’ 。 顾客手中掰的馍一般情况下是八到九成熟 , 将它掰成黄豆粒大小 , 与煮馍师傅合作烹制出这道美食 。 ”孙强说 。
可以说 , 正是百年间几代厨师的不断努力 , 锻造了这道中国国宴上陕西美食的金色品质 。
而要想最终成为一名煮馍师傅 , 并不容易 。 20世纪80年代初参加工作的乌平说 , 学艺先学德 , 进入这一行业的个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 , “开始打下手 , 学煮肉 , 一锅就要处理数百斤的牛羊肉 。 等到煮肉环节基本掌握完整了 , 再学剔肉 。 ”
煮馍的手艺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好的 。 乌平现在只用60秒左右的时间 , 就能根据顾客的要求 , 烹制好一碗料重味醇、肉烂汤浓、馍筋光滑、香气四溢的泡馍 。 他在学剔肉的时候 , 就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将顾客剩下的馍掰好 , 练习煮馍 , “火候怎么掌握 , 油、味精和盐放多少 , 如何根据顾客的喜好搭配不同的调料?这没几年工夫根本掌握不了 。 ”
随着时代的变化 , 小炒泡馍近年来深受年青人喜爱 。 在用料上 , 小炒泡馍增加了黄花菜、豆腐干、鸡蛋等配料 , 与传统泡馍相比 , 小炒泡馍在保持传统浓郁厚重味道的同时 , 还有酸辣爽口的独到滋味 。
【泡馍|一碗泡馍,百年味道守“初心”】如今 , 许多喜食酸辣的外地人来到西安 , 也会对小炒泡馍赞不绝口 。 此外 , 羊肉泡馍的“单走”吃法——水盆羊肉 , 也因《长安十二时辰》等剧的热播而声名大振 。
“牛羊肉泡馍就像一件古董 , 传统的东西最珍贵 。 ”乌平认为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之所以能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最重要的就是坚守住了保持传统做法的“初心” , “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 哪怕是一点细节出现纰漏 , 这碗泡馍就可以说是烹制失败了 。 ”
- 医院|六旬老太每日一碗“生姜水”,再去医院做体检,医生都很佩服她
- 睡眠质量|苹果和此物一起煮,每天一碗,睡得香,精神好,女人常喝皱纹少!
- 维生素e|红枣和它一起煮,每天来一碗,白发变黑发,皱纹也消失不见了
- 红糖鸡蛋|每天一碗红糖鸡蛋水的女人,和从不喝的女人相比较,有何不同?
- 保心|人参一斤,比不上此物半两!保心、护血管、降血压,每天来一碗
- 心理测试:觉得哪一碗云吞最香滑?测试你在多少岁迎来转机
- 那条吠了一百年的老狗,想把中国叫醒
- 秋冬|秋冬季节,每天吃一碗,湿气没了,睡眠好了,脸色红润水嫩显年轻
- 睡眠|红枣和此物搭配,每天一碗,睡眠好了,白发变黑发,皮肤更红润
- 睡眠|苹果和它一起煮,一天一碗,睡眠好了,大肚子没了,肤色更红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