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鲈乡三鲜( 二 )


2010年 , 松江区水产良种场以张友良为首的科技人员 , 承担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松江鲈鱼规模化繁养技术的研究” 。 松江鲈鱼生性胆小 , 在自然环境下喜欢将鱼巢建在牡蛎壳堆积的潮间带 , 因此 , 课题组收集了珊瑚石、三角帆蚌壳等十余种产卵介质 。 为了观察松江鲈鱼对不同产卵介质的喜好 , 技术人员经常工作到深夜 , 有时连续观察几个小时 , 腿麻到站不起来 , 但还坚持着 。 经过大量的实验观察与数据对比 , 确定了最适合人工养殖松江鲈鱼产卵的介质 , 受精率大幅提升 。 松江鲈鱼的人工繁殖是在冬春季节进行的 , 为了保证人工繁殖取得成功 , 确保产下的幼苗在第一时间及时跟进技术措施 , 大家连续几年在繁育车间度过了整个春节假期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课题组攻克了亲鱼培育、人工繁殖、水质调控、生态模拟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 共获松江鲈鱼鱼苗312尾 , 这是松江水产科技工作者获得松江鲈鱼人工繁殖的首次成功 。
2011年 , 该场建立了松江鲈鱼工厂化养殖车间 , 新建亲本培育、苗种繁育、鱼种培育、室内养殖等一系列的先进生产设施 。 这一年 , 人工繁殖和工厂化养殖获得重大突破 , 当年共繁殖松江鲈鱼鱼苗35.5万尾 , 开展的松江鲈鱼室内养殖试验也获得成功 。 2012年 , 该场已经初步具备松江鲈鱼规模化养殖的技术能力 , 当年进行了104亩的松江鲈鱼池塘养殖试验 , 放养鱼苗4.4万尾 , 收获成鱼3690尾 , 初步积累了池塘养殖的技术经验 。 2013年 , 松江水产良种场繁殖松江鲈鱼38万尾 , 并在8亩精养鱼塘与400亩粗养试验中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 这一年 , 松江水产良种场培育的松江鲈鱼被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列为放流品种 , 在2013年12月8号举行的“上海珍稀濒危物种增殖放流活动”中放入长江 。 松江鲈鱼畅游长江 , 让野生种群得到修复 ,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 。
松江鲈鱼 , “除却松江天下无” , 在松江失踪了几十年的“江南第一名菜” , 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 , 经过地方的水产良种场与市科研部门、高校通力合作 , 终于把这舌尖上的乡愁从记忆中请回到了松江 。
松江|鲈乡三鲜文章插图
“泖蟹 , 大而美”
“西风起 , 蟹脚痒” 。 每年这个时节 , 螃蟹纷纷上滩 , 城里人争先恐后下乡 , “吃蟹去” 。 不是江南人偏爱吃蟹 , 是蟹实在是太美味了 , “鲜而肥 , 甘而腻 , 白似玉 , 黄似金 , 色香味达到了极致” 。
松江四鳃鲈鱼名闻天下 , 松江“泖蟹 , 大而美” , 世人却知之不多 。 也许是松江鲈鱼之名实在太响亮了 , 也许在文人雅士眼里横行之将蟹不及鱼的雅贵 , 但宋人高似孙写的四卷《蟹略》是入《四库全书》的 , 此书中写到“泖属华亭 , 蟹大而美 , 人呼泖蟹” , 还有《松江府志》也记载着“蟹 , 江湖浦海具有 , 以三泖为最” 。 这样看来 , 松江的蟹也是名不虚传的 。
三泖九峰是松江的地理标志 , 也是上海古老的地质遗产 。 三泖古时候是湖水相连的一大片湖荡 , 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泖在华亭境 , 泖有上中下之名” , 谓之三泖 。 经过千百年演变 , 古代三泖遗迹只剩下小昆山的泖河 , 五厍的万亩泖田了 。 泖田 , “深处种菱浅种稻 , 不深不浅种荷花” , 就是现代人所称的“湿地” , 生态好 。
江南人吃螃蟹是出了名的 。 秋冬季节请客吃饭 , 体面的宴席上一定会有螃蟹 , 老友相聚弄点小老酒 , 螃蟹也是不可少的 。 就是普通百姓家到了吃螃蟹的季节 , 也会咬咬牙再贵也要尝尝鲜 , 这是江南人的习惯 。 在我的记忆中 , 螃蟹一直很贵 。 每年深秋 , 在黄浦江的米市渡段江上有不少往来扁舟 , 就是捕捞黄浦江大闸蟹的 , 那时一只螃蟹价钱比农民一天劳动的报酬还高 。 20世纪80年代以后 , 乡镇企业发展起来 , 请客送礼多了 , 螃蟹更值钱了 , 可是黄浦江上捕蟹小船却越来越少了 , 工业化污染了江河水体 , 渔业资源的水体环境变差 , 野生大闸蟹也变得稀少了 。
松江农业部门探索人工养螃蟹 ,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 包括鱼蟹混养、稻田养蟹、鱼塘养蟹等 。 为了这美味不绝于众口 , 当地进行了各种试验与探索 , 推广与总结 , 从未间歇过 。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 , 松江区五厍镇在黄浦江上游的万泖田里围堤养蟹 , 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 , 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养殖水平不断提高 , 养螃蟹可以致富 , 农民养螃蟹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