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国式P2P骗局全解密( 九 )

2014年4月银监会着手牵头研究监管P2P事宜,并在2015年正式将P2P纳入监管,接连出台多项监管政策,全面规范P2P行业运作,结束了长期以来的监管真空,违规平台加速被清洗,倒逼行业出清。

2、常见的三类P2P骗局

尽管P2P监管趋严、投资者的风险意识逐步增加,但P2P投资陷阱还是防不胜防,前有e租宝、快鹿、中晋,现有善林金融、银票网、唐小僧,不少投资人重蹈覆辙。问题平台假借互联网金融、P2P之名,行诈骗集资“伪金融”之实,突破监管红线,涉嫌违规操作,常见的有自融自用、短期诈骗、庞氏骗局等形式,下面将梳理分析这三类骗术的特点,以期帮助投资者识别投资陷阱,规避P2P投资风险。

第一类是自融自保。自融自保是银监会明确为P2P划定的红线,自融是平台发标为自身融资,借款人即为平台或平台关联方,自保是平台为投资人提供本息保障,这和P2P平台信息中介的定位完全不符。P2P平台的本质是中介机构,作为第三方平台连接借款人和投资人,但现在不少P2P平台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为平台实际运营方或关联方融资,严重偏离P2P的运行逻辑,完全丧失了应有的中立立场,失去了第一道风控保护,后续资金的用途更是无法监控,甚至会出现虚构融资项目、伪造抵押担保等乱象,潜在风险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