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要求是什么?

1、什么是户外运动?
广义的户外运动指的是在户外开展的一切活动,如户外跑步,打球,做操等等,但我们这里所说的户外运动指的是源于18世纪末的阿尔卑斯地区的登山运动,风靡欧美近两个世纪 。后来派生出来的众多探险、休闲活动,在90年代传入我国 , 我们统称为户外运动 。户外运动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把旅游、运动、文化、人际交流紧密结合起来的生活方式 。它能把人们从烦闷的社会生活中暂时的超脱出来,以最放松的心态感受大自然魅力,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去 。
户外运动提倡环境保护 , 倡导“自然、健康、自由、快乐”的生活方式 。崇尚“平等、真诚、协作、自主”的人文精神 。从而达到融入自然、追求健康、磨练意志、锻炼体魄、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
2、户外运动包含的项目有哪些?
户外运动分为
探险活动:登山、攀岩、穿越、溯溪、探洞、漂流等
休闲活动:徒步、野营、自助旅行等
科学考察活动:地质、生态考察、人文地理研究
3、户外运动有哪些原则?
户外运动的原则:健康原则、安全原则、环保原则、自助原则、AA制原则、风险自负原则
4、参加户外运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热爱大自然 , 能切实做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有一定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相对来说意志和毅力远比体能来的重要 。无重大疾病,年龄在18岁到XX岁都可以,具有完全自主能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5、 户外运动参加的方式是什么?
活动的召集人和参加者按自由结合、自愿参加、风险自担、责任自负的原则参加 。因户外活动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在参加时请注意安全 , 并对由此产生的后果、责任和义务有充分考虑 。
6、户外运动有哪些注意事项?
(1)、必须年满十八周岁,身体健康、无影响活动的生理疾病 。并根据活动的运动量和自已的身体状况审慎选择是否参加 。
(2)、要有团队精神和安全、环保、防火意识,倡导自助与必要的互助相结合的户外理念 。
(3)、要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不可对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评头论足,更不可在当地人的祠堂寺庙打闹嬉戏 。
(4)、不做无保护的攀爬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冒险 。
(5)、不允许出现独自疾走暴走争先恐后和好奇新鲜擅自脱离整体团队的情况 。
(6)、不伤害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不乱扔垃圾废弃物 。
(7)、在活动中听从领队和向导的指挥,与其他队员友好相处,少数服从多数 , 个人服从整体 。
【户外要求是什么?】
(8)、参加活动人员自行购买人身保险 。
7、户外小词典
驴友:“驴友”谐“旅友”之音,并取驴之吃苦耐劳的本性,我们将那些体能很好的“驴友”称为“猛驴”或“强驴” 。
山友:一般指爱好攀登雪山的登山者,山友一般性格豪放,处世严谨 。这种人的生命中没有了山,就不知道怎么活 。
色友:摄影爱好者,用眼睛和镜头旅行的人们,他们把摄影器材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
自虐:腐败的反义词 。拼音简写为“ZN”,一般指那些不走平常路的家伙 。如果可以选择,自虐者永远都会选择一种最艰难和痛苦的方式参与活动,简单的说就是自己折磨自己 。
腐败:自虐的反义词 。拼音简写为“FB”,从行程计划到交通和餐旅安排都选择最舒适的方式的活动 , 我们称之为腐败活动 。在特定的时候也单指吃喝玩乐 。腐败者从来都知道怎么过才是最舒服的 。
接触大自然,体验15种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体验15种户外活动0~6岁可说是孩子认知系统发展最快速的时期 , 若能带孩子接触大自然 , 进行各种户外活动,不仅可以 *** 孩子的五种感官,长期下来,这些记忆也会逐渐累积成为将来学习的养分,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少父母在假日时,总希望能带孩子到户外走走,除了可以享受亲子同乐的时光,亦可拓展孩子的视野 。不过,由于幼儿年纪尚小,不适合到人多繁杂的地方,也不宜去声光效果过于 *** 的游乐场 。荒野保护协会三峡联络处负责人吴佩怡表示,带幼儿出游应以接触大自然为首?。?因为在大自然的世界里 , 孩子得以充分发展肢体的协调性, *** 五种不同的感官,进而促进身体动作、认知、语文、社会、情绪、美感等六大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Part1:认知篇接触大自然 , 加深学习效果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正是活动力最旺盛的时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因此,父母应尽量带孩子到户外,接近大自然,体验各种活动,接受不同的 ***,促进大脑发展,使其将来在学习的道路上 , 连结这些经验,加深学习效果 。不过,该如何让孩子接近大自然呢?其实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增加孩子从事户外活动的机会 。所谓户外活动,意指离开家庭之外所进行的活动,让孩子能有别于室内的生活经验,例如:到田园种菜、前往森林里露营、去海边踏浪或堆沙等 。辅仁大学民生学院儿童与家庭学系专任副教授涂妙如指出,孩子在学龄前的发展过程大致上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0~3岁 , 此时孩子的感官发展相当快速,需要透过外界不断 *** ,促使其向上发展;第二阶段则为4~6岁,此时孩子因为行为与移动能力大幅提升 , 具有较多的主动探索能力,他们会想要亲自动手做、动脚跑,因此,可以透过这些活动了解自己的能力状况,并且确认自己是否能够正确运用,像是跑步时是否能控制速度与方向、行进间是否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避免跌倒或受伤等 。除此 , 幼儿的学习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也就是说,孩子在最初学习过程中,必须透过直接操作生活中的事物 , 将这些知识与经验内化到大脑中,在未来进入学校学习时,才能将书本上的抽象文字或与实际经验进行连结 。若孩子没有动手实际操作 , 仅使用文字、图卡、书本等平面的学习资源,在学习时就必须依靠想像力理解,这对孩子来说,不仅在学习过程中较易感到辛苦,也不利于大脑发展 。因此,建议父母应趁孩子年幼且正是学习力与好奇心旺盛的时期,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从事不同的户外活动,透过正确的引导来开拓孩子学习的范畴 。透过多元化的户外活动,孩子不仅可以亲近大自然,更能从中认识各种动植物、昆虫和其他生物,了解自然界各种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学习与自然和平共处,进而启发生命的力量,懂得珍惜生命 。此外,当孩子经常接触大自然,亦可培养受挫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大自然里,没有过多的人造建设与防护措施 , 做任何事都不如在家中或都市中方便,孩子必须学会自力更生与保护自己,使自己成长 。*** 5种感官发展所谓五感 , 指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孩子一出生下来就已经拥有这些能力,也已具备基本功能,但仍需要透过外界不断的 *** ,才能够健全发展 。1、视觉》眼睛看视觉是让孩子用眼睛看,感受眼睛所见的各种事物 。当父母带孩子接近大自然 , 从事各类户外活动时,除了可让孩子接受大自然的视觉 ***,帮助观看较远的地方,缓解视觉压力之外,也能促进视觉发展 , 例如:观察物件的远近、动植物的身形等 。2、听觉》耳朵听听觉是让孩子用耳朵听,并且辨别各种声音 。当孩子接触大自然时,便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与声音,例如:夏蝉鸣叫、青蛙呱呱叫等,这些经验无形中都能增加孩子的感知能力 , 并且丰富生活、累积背景常识,促进未来对于抽象知识的学习 。3、嗅觉》鼻子闻嗅觉是让孩子用鼻子闻各种气味 。在大自然里,各种植物的气味经常扑鼻而来 , 而且清晰可闻,例如:花香、果香、草香等,当孩子亲自感受到越多的气味,就可以增加嗅觉敏感度及对物品的辨识度 。4、味觉》嘴巴尝味觉是让孩子用舌头品尝各种食物的味道 。孩子出生后只具有辨识甜、酸、苦三种味道的能力,随着年龄越大,其他味觉感受能力也会逐渐发展 。当孩子可以开始吃副食品时,父母应让孩子多尝试不同味道的食物 , 当接触过的味道越多,将来对各种食物的接受度就越高 。尤其是孩子体验过当地各种不同的食物后,除了促进味觉开发,还能了解饮食文化与风情民俗 。5、触觉》手触碰触觉是让孩子动手触摸、用脚行动,以感受各种事物表面的感觉,进而认识事物的特性,并且学习如何与之和谐共处,例如:触碰带刺的树叶会受伤、用力触摸柔软的花瓣会软烂等,透过这些经验可以学会辨识大自然的生物,从中学习如何爱护大自然 。提升6大能力当孩子越接近大自然,就越能够促使身心灵各方面的成长,透过实地走访不仅观察到一切、聆听自然界的声音,更可亲手触摸各种生物,累积对大自然的认识 。这些经验都会储存于孩子的大脑里,或许孩子当下想不起来去过的地方 , 但回忆却会在将来学习时慢慢涌现,让孩子能与抽象的知识做连结,增进学习效果 。
1、身体动作能力
身体动作的开发是学习各种事物的基础 , 包括感官体验、肢体移动与实际操作三部分 。当孩子已具备基本的感官能力 , 并了解自己的肢体移动能力,就会想要进行更多的实际操作,掌控自己的肢体,增强身体的灵活度,例如:自己堆沙堡、玩土等,一旦这些动作发展越成熟,在将来进行握笔写字、拿笔绘画等精细动作就会越上手 。
2、认知能力
认知也就是透过实际的认识与操作,从中建构知识与资料 , 在大自然里,当孩子亲眼见到、亲手碰到各种事物,不仅可以加深印象,更能在将来学习时触类旁通,转化为整合性的知识 。
3、语文能力
当孩子接触越多自然界中的人、事、物,并且学会观察与欣赏,就越能促进语言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包括描述事件的能力、文字应用的能力等 。
4、社会能力
社会发展的范围有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与外在环境相处 , 其中,与自己相处还包括与自己对话、了解自己等能力 。当孩子接触大自然时,父母可引导孩子想一想看到各种动植物时有何感觉,透过与自己对话的方式,增加认识自己的机会;与他人相处方面,指的是当孩子与他人在同一个空间该如何相处的能力,当父母带着孩子前往大自然时,可以一起带着其他同年龄的伙伴,引导孩子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 *** 同玩游戏、分享所见所闻 , 增加孩子与他人互动的机会;与外在环境相处的部分,透过接触大自然,孩子可以认识各种动植物,并且了解自然界中的生态 , 学习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
5、情绪能力
由于大自然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拥有各种形体的动物和植物,亦产生不同的自然现象 , 可说是处处充满着惊奇 。当孩子接触大自然时,可能会出现害怕、惊喜、喜悦等情绪反应,这些经验无形中都能够增加孩子的情绪发展 。不过,要注意的是当孩子进入大自然的环境里,父母必须在一旁陪伴与引导,才能引出正向的情绪发展 , 否则可能会导致孩子畏惧大自然 。
6、美感能力
因为大自然的一切都属于较天然、原始的状态,未经人工过度开发的环境,孩子在接触过程中,会有很多美的感受与感动,例如:一望无际的海洋、黄昏的夕阳、各种动植物的型态等,透过这些人事物可以编织美好的回忆 , 提升对美欣赏的能力 。
Part2:准备篇事前规画行程,备妥出游用品父母在带着孩子接触大自然 , 进行户外活动时,应事先做好准备,包括行程规画、必备物品等,并且做好防护措施 。此外 , 为了避免孩子在外玩乐的情绪不稳,父母可于出发前和孩子约定 , 告知游玩可能会发生的疲惫与辛苦;当孩子在外哭闹,亦要采取温和而坚持的态度 , 纠正其行为 。若孩子仍心情不稳或精神不济,则不妨考虑缩短行程,待下一次出游再订定出更适合孩子的户外活动 。
行程规画父母在规画户外活动时,可依照季节变化做安排,例如:春天种菜、夏天赏萤、秋天采收作物、冬天玩雪等,让孩子在四种季节中,接触各种自然界的型态 , 加强生活经验,增加与自然的关系 。
在行程安排上 , 应以孩子的需求为出发点,包括衡量年纪、体力、感兴趣的事物等,选择适合玩乐的地点,并且拟定活动内容,像是动静活动时间的分配、适当的休息时间等,建议父母在行前准备就让孩子参与,例如:一起讨论目的地、向孩子说明活动内容与当地的风情民俗、一起准备行李等 , 利用、影片与解说的方式,让孩子了解自己即将前往的地点,做好心理准备,当孩子到达目的地,便能与脑中记忆做连结,玩得更尽兴、有意义 。
必备物品在准备户外用品时,家长应多准备几套衣物、粮食补给品、常备药物 , 以及防晒、防蚊用品 , 务必做好防护措施,才能让孩子尽情的玩乐 。
透气衣物
长庚医疗财团法人长庚纪念医院儿童皮肤科主任施一新指出,由于婴幼儿的皮肤与角质层较薄、体质较敏感、抵抗力尚未发育完全,只要天气闷热或衣服过于不透气,便容易长痱子,因此,建议家长要准备透气的长袖衣物,并且多准备几套,当孩子流汗时,先将汗水擦拭干净 , 再换上干净的衣物 。
粮食补给品
大多数的幼儿胃口不大,正餐无法吃下太多食物,需要另外准备点心 。建议家长准备适合孩子食用的副食品、小餐点及足够的水分 , 让孩子可以随时补充能量 。
常备药物
常备药物有退烧药、肠胃药、外伤药膏、消毒药物、OK绷等,父母可准备一个小型急救箱,将这些常备药物分类装好置于其中,以备不时之需 。
防蚊用品
防蚊方式不外乎穿着透气的长袖衣物、使用防蚊用品两种,防蚊用品中以防蚊液的效果最佳 , 因喷洒范围较广,可以进行全身性的保护,其他诸如防蚊贴片、防蚊手环等,适用范围较小 , 效果不太明显 。
若不慎遭到蚊虫叮咬,应立即在患处涂抹药膏 , 例如:小护士、万金油或其他蚊虫叮咬的专属药物 。假如身边没有药物,可先用冰凉的清水冲洗 , 增加清凉效果,缓解不适 。然而,若没有马上处理,红肿受伤的地方可能会起水泡、化脓,或是因为抓破而造成局部感染 。
防晒用品
防晒可透过穿着透气的长袖衣物、戴太阳眼镜、帽子与涂抹防晒用品,其中,防晒用品应于接触阳光前就先涂抹,并且定时补擦,以预防晒伤 。若不慎晒伤,应视情况进行相对应的处理 。基本上,常见晒伤程度可分成一度晒伤与二度晒伤,前者症状是红肿,处理方式包括冲冷水、敷清凉毛巾、吹凉风等;后者则红肿、起水泡,并有疼痛感,此时应尽快躲到阴凉处,先做冷敷处理,并且就医治疗,若没有立即处理,晒伤的皮肤会持续疼痛 , 色素会沉淀,变成较黝黑的皮肤,尤其是水泡部位,容易引起感染,并且会留下疤痕 。
依附小物
除了常备衣物与防护用品之外,也应包含孩子的依附小物,例如:玩偶、小玩具、小毯子等 , 当孩子哭闹就可用来安抚情绪 , 提供安全感 。
如何使用防蚊、防晒用品?